師兄Somerville貼了有關前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離開」美南浸信會的報道。發人深省:

http://www.politicsdaily.com/2009/07/20/jimmy-carter-leaves-church-over-treatment-of-women/

到新加坡快一個星期了。

因為六至七月中逢周一在信徒神學部教學,加上友人餞行送別,行程忽忽,未能在部落格交代,讓看官朋友詫異,慚愧了。

是 的,離開十六年的群體確實不易,也不捨;但傳道書所說的「有時」,正好說明生命的逆轉並不必是接受不了的驚訝,也絕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遽變。畢竟,不論 是自己或別人的計算,在神眼裡如滄海一粟,不值一哂。一直來,神總以出人意外的平安和智慧帥領。我需要的,是一種回顧恩惠的洞見(hindsight)和不限於人籌算的制高點(vantage point)。

於是,我以感恩、喜樂和平安的心開始這兩年的旅程,相信此行必定多有收獲。

在 新加坡過去這差不多一個星期裡,主要忙於安頓和手續,生活的調節,還有為隨後而來開學的準備。第一個學期教四科,分別是「釋經講道」、「聖經解釋學」、 「希臘文(三)」、「新約選讀(啟示錄)」。除了「釋經講道」以華語(普通話)授課,其餘都以英語授課。這幾天在校裡,看了看學生名單和人數,了解他們的 背景,下來就是忙於根據學校的科目章程編寫課程內容和要求。還好,這些科目都曾經教過,內容不需要太多準備,教學如何互動是主要的考量。

學校和住處附近的環境都很好。兩地只隔八分鐘的MTR(即香港的MRT)。學校鄰近有圖書館,裡面的café最得我心(竟然不是南洋咖啡,太好了!我馬上買了套票,每喝一杯省三毛錢,十次就是3塊,等如港幣15塊)。昨天(週六)在那裡待了四個小時,讀完了一本書。好不自在。

住處四週有緩跑徑,到處都是樹蔭,看來長跑可以繼續。前天還發現住處對面就是游泳池,馬上買了套票……我是沒有怠惰的理由了。啊,昨晚還打開琴盒,重拾荒慶了的小提琴,拉了一厥練習曲。香港沒空作的,這裡有的是空間和時間。唔……希望我的智慧和身量,在這兩年間加增吧。

聽Eric Clapton是好久前的事,其結他技巧,最為夾band人所津津樂道。隨著年紀,他的曲風愈來愈blue,而他兒子意外身亡的悲劇,使他的音樂添上一份 滄桑感。好喜歡這首Tears in Heaven,據說是在悲劇後寫的,其中的問和答,又是希望,又是困惑……以下版本是在日本演唱會的演出。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ill it be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 must be strong, and carry on
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

Would you hold my h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help me st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ll find my way, through night and day
Cause I know I just can’t stay
Here in heaven

Time can bring you down
Time can bend your knee
Time can break your heart
Have you begging please
Begging please

(instrumental)

Beyond the door
There’s peace I’m sure.
And I know there’ll be no more…
Tears in heaven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ill it be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 must be strong, and carry on
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

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

看官Theophilo提出「講章分析」的建議,茲述如下:

馬可福音六1~6的主旨頗明顯。拿撒勒的父老嫌棄耶穌,因為他們「知道」他。他們的「知道」造就了「不知」、「無知」,強化了先入為主的見解經驗、甚至偏見。這種生命態度拒絕改變、成長、神蹟,將生命約化為無情平面的計算。

經文表面是「地理」的問題(先知在家鄉不受歡迎),講章也就從華人的民間智慧切入,回應經文。講章隨即提出同樣是地理、但意義完全相反的講法。正反的舉例迴盪,無非說出更深層的問題-不在於地理,在於人心。(part 1)

講章先以美國生活的例子,說明先入為主的愚昧;接著用幾年前廣傳的網上笑話,揭示不知的現實不限於國籍性別,膚色種族。(part 2)

講章從「不知」繼續思考,疏理了「前設」的必然和需要,先入為主之「偏見」的問題,然後再回頭進入經文的世界:拿撒勒人因為偏見而拒絕耶穌。(part 3)

講章又從經文世界回到此時此地(香港),藉近日的事件(高考放榜和正生書院,兩者有所關連-都是青年人,也與教育有關),以屈穎妍的一篇文章,說明開放懷抱和眼睛所見的,是有生命力、可能性、甚至神蹟的世界。(講章並沒有糾纏反對在梅窩建校的觀點,part 4)

講章最後轉回經文(整卷馬可福音、甚至新約的神學信念),將焦點集中在耶穌,說明生命之可能,在於那被棄、受難、復活的基督。宣講後的主餐為講章作出完美的結論和邀請。

後語:講章的情節和流程並不複雜,基本上是隨經文而發揮。關鍵是從表面的地理問題指出人心才是核心所在,這點是講章開展的馬達(motor),也是將古今相扣,經文世界與當下關連的轉捩。

(1)

今天早上在崇基禮拜堂講道,講章中文題目是「知.不知」。與各位分享。

“Deceptive Knowing"

Mark 6:1~6

1-2 He left there and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His disciples came along. On the Sabbath, he gave a lecture in the meeting place. He made a real hit, impressing everyone. “We had no idea he was this good!" they said. “How did he get so wise all of a sudden, get such ability?" 3But in the next breath they were cutting him down: “He’s just a carpenter—Mary’s boy. We’ve known him since he was a kid. We know his brothers, James, Justus, Jude, and Simon, and his sisters. Who does he think he is?" They tripped over what little they knew about him and fell, sprawling. And they never got any further. 4-6Jesus told them, “A prophet has little honor in his hometown, among his relatives, on the streets he played in as a child." Jesus wasn’t able to do much of anything there—he laid hands on a few sick people and healed them, that’s all. He couldn’t get over their stubbornness. He left and made a circuit of the other villages, teaching. (Eugene Peterson, Message) 繼續閱讀文章 »

盧斯奧(Lucio),巴西隊長,被忽略的領袖。很高興他頂入奠定勝局的一球

孩子,勇敢地向前走。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地作光明之子。

看官,click一click就可以放大文章。

《新約倫理》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會倫理系列」其中一冊,也是原來構思中最後的一本。我有幸能夠成為最後的一個作者,得感謝曹偉彤院長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支持。本書內容的構思,以至部分資料搜集,乃於2007年在愛丁堡大學安息年訪問期間完成。「孔憲紹基金」為筆者留英期間的需要提供資助,謹此致謝。

感謝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葉敬德博士賜序。葉博士學有專精,所長之學正是基督教倫理學,今蒙葉博士寫序,實深感榮幸。

2006年,我曾自詡已入知命之年。2006至2008年這三年間,於公在私,生命卻經歷了從來未有過的體會和激盪。信仰越過腦袋裡的認知學識,沉澱在血肉的生活裡,糾結於白天的人際交接、黑夜的獨處靜思。

聖經從來沒有如此真實過;我也從來沒有面對過如此的挑戰。信仰與生活,是如此近,那麼遠。對於一個已經五十歲的人而言,何去何從似乎是一個荒謬甚或危險的問題。但心裡明白,「何去何從」是實在和嚴肅的心靈尋索(soul searching)。那不是地理空間的探究,是心緒、價值、方向、情愛、信仰的置放和確定。「怎麼走下去?」是確確實實的「信仰之跳躍」。

士每拿主教坡利甲(Polycarp, Bishop of Smyrna, c.69-c.155)曾言:「八十六年來我所事奉之主從未薄待於我,我又怎能有負那救我之主?」與古教父相比,我輩猶如滄海一粟,唯一相同的,是恩主耶穌的凝視與同行須臾不棄。是以,我也自勉:「怎能有負於恩主的呼召?」

恩主從未薄待於我,其中一份厚恩,是祂在我四周預備摯友諍朋,他們不僅信任我,更時刻提醒我,甚至伴陪我走當走的路。藉此機會,我必須向友人致謝,他們的同行讓我瞥見基督的容貌。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約十五13)

*          *          *          *          *          *          *

全書大綱

緒論

第一部     耶穌的生平與意義

第一章    耶穌與新約倫理

第二章    從福音書看耶穌的倫理憧憬

第二部     門徒的生活:性、家庭、婚姻

第三章    性、家庭、婚姻

第四章    同性戀

第三部   門徒在世界:權勢與鄰舍

第五章    新約中的政權

第六章    權勢與救贖

第七章    寬恕與復和

第八章    鄰舍

全書約十四萬字,秋季前出版

向陳敏兒,葉惠民致敬。

Pakkin發了一帖,值得大家讀讀和思考

http://pakkin.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15.html

分類